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易妍君广州报道
近日,快手开除泄密员工一事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从快手内部发布的处罚通报看,该公司原财经线/商业分析部某员工利用职务便利,多次查询并下载公司业务数据,并在接受外部访谈的过程中将上述数据外发或透露给多家外部咨询公司,以此获利,上述行为给公司造成了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
为此,快手对这名员工的行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同时决定:解除劳动合同、全名实名通报、取消全部长期激励、取消绩效奖金、列入阳光诚信联盟失信人员名单、永不录用。
值得关注的是,该事件中,除了严重违纪的快手前员工,外部咨询公司也是极其敏感的角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允许做空的海外市场上,一直存在做空机构买数据、咨询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搜集企业内部信息(数据)的灰色产业链。
买卖数据的“生意经”
“在允许做空的市场上,做空机构对于真实数据的把握度越高,其越有可能赚钱。这意味着,有一部分人或机构会为真实的数据买单。”一位券商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他表示,国内外有很多咨询公司,专门是做套取企业信息的工作,咨询公司可能会去各种现场做调研,或是找到企业内部人士做有偿访谈,以搜集企业的产能数据等信息。
“因为有机会通过做空上市公司赚钱,关注全球市场的投资机构,都会想办法买数据,他们愿意为这些真实数据付出很高的成本:甚至有的企业专家接受访谈1小时,就能拿到高达5万美元的报酬。也正是如此,企业员工泄密的重灾区主要是在美股、港股等市场。”该人士进一步谈道。
那么,国内投资圈是否也存在上述灰色产业链?
“券商研究所也会找一些行业专家、产业专家解读行业数据。大概五年前,国内市场上的确有各种乱象,比如机构想要了解一家企业的应收账款是否真实,能否真的收回来,就会去‘买’一个不记名的专家,这个专家会透露企业真实的数据,这是过去的灰产,是不合规的,已被明令禁止。”上述券商人士告诉记者。
他表示,目前,监管已非常严格,对于券商而言,每一个进入内部专家库的人选都需要进行备案报备、走合规流程,甚至是对话记录等关键信息都需要留底,已经属于非常合规的业务。
专家管理待规范
虽然极力规避卷入灰色产业链,但一些券商研究所在管理外部专家时仍有疏漏。
例如,寒武纪日前就发布声明称,公司注意到,9月5日,在某券商策略会上,有人以“寒武纪专家”名义与机构投资者就公司及行业情况进行交流,相关虚假信息随后被广泛传播并已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经查,该“专家”系假冒公司相关人士参与交流,动机不明,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在此之前,公司也注意到,市场上有多名以“寒武纪专家”自称的人员频繁参与机构访谈、交流,并大量传播涉及公司的不实信息、虚假信息。
需要提及的是,券商专家库分为两种类型:内部专家库和外部专家库。内部专家库的安全可靠性高,但券商需要的专家类型比较多样,当其自身的资源库难以满足需求时,往往会借助咨询公司来寻找专家,这也就为“李鬼”创造了机会。
“甄别骗子与合规,其实不在一个维度上,对于一年有800场活动的研究员而言,他一年差不多要对接400个专家,这种工作强度下,要确保每位专家的真实性,难度挺大的。但券商对这方面的管理也很严格,如果有李鬼出现,相关人员可能会直接下岗。”上述券商人士坦言。
对于券商频繁邀请外部专家的现象,监管也曾提示其中的风险。
中国证券业协会于今年1月发布的《2022年证券研究报告业务经营情况统计报告》指出,2022年各公司邀请外部专家为客户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以外的咨询服务的次数高达70809次,是2021年(23540次)的3倍。 其中,专家身份核实、发言内容合规审核、利益冲突防范等方面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对此股票配资保证金,中证协要求各家券商研究所切实加强对邀请外部专家的合规管理,严格按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规定,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提升自身研究能力,将邀请外部专家维持在适度、合理水平,加强廉洁从业管理,做好风险防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炒股配资网站观点